第445章 大魔鬼的自爆(2合1)(2/2)
第二日。
正如白晓文所料,在领袖竞选时,5号迈洛直接选择了自爆。
提示音:“5号亵渎者爪牙选择自爆,直接进入黑夜。小队将没有领袖。”
“昨夜,11号成员死亡。没有遗言。”
一道道复杂的目光,投向了11号位置的卡美洛女王。
卡美洛女王的脸色微微发白,审视的目光扫了场中剩余的九人,最后,缓缓定格在了白晓文的身上。
在没有遗言的情况下,卡美洛女王也无法发言,连自己的身份都无法报出,就消失在了大厅之中。
第三夜到了。
“卡美洛女王被杀……这种生死游戏,亵渎阵营选择袭击目标,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,队内一致同意的选择。”
“而对亵渎阵营来说,形势明朗的情况下,杀普通信徒很难获胜,只有优先击杀掉四名祭司才行。”
“也就是说,在亵渎阵营的视角之中,卡美洛女王一定是四名祭司中的一个。”
白晓文慢慢推理。亵渎阵营比起他这个先知,所知道的信息显然更多,除了四个亵渎者身份互通这一点之外,他们还知道每个黑夜选择了谁作为袭击目标,这是白晓文所不知道的。
“第一夜,是平安夜。”
“守卫守中目标的几率太小,可以忽略。最有可能是女巫使用了龙之心的复活祈祷,将第一夜被偷袭的成员复活了。”
“在亵渎阵营的视角中,他们通过卡美洛女王的发言,锁定了她就是女巫。”
白晓文回忆着卡美洛女王的发言。在超级大脑全速运转的情况下,卡美洛女王说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字,甚至是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视线,都像是电影倒带一般,呈现在白晓文的脑海中。
“和9号高特的撕逼,属于他们的私人恩怨,并不能因此把高特列入怀疑对象。”
“如果高特是亵渎者,要杀卡美洛女王的话,肯定会第一夜就动手。卡美洛女王作为女巫,是无法复活自己的,第一夜也就不可能是平安夜。从这一点上,高特的身份反而要显得更好一些。”
“接下来,站边1号,认可我的发言,都属于正常的发言角度,并不能暴露出她是女巫的信息来。”
“最后,卡美洛女王保下了10号鸡先生的身份。等等……”
白晓文微微皱起了眉头,说实话,在第一天的竞选领袖发言阶段,白晓文对于10号鸡先生的印象并不好,这种瑟缩的样子实在让人很怀疑。如果不是12号自爆,排除了一个坏人坑位的话,白晓文说不定会把10号列入亵渎阵营的备选项。
那么,卡美洛女王为什么能够认下10号是好人
白晓文感觉自己抓住了重点。
“原因就在这里。卡美洛女王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保下一个状态很差的成员,唯一的可能就是,她是女巫,第一夜10号鸡先生被亵渎阵营选中为袭击目标,而卡美洛女王使用了复活,把他救了起来!”
“亵渎者们知道自己砍了10号,因此对于保下10号的卡美洛女王,自然是异常敏感,基于这一点信息,他们锁定了女巫。”
“这样的话……10号是第一夜被袭杀的对象,应该不是亵渎者。所以我也没有必要验证10号,就按照之前的顺序,验证7号身份就可以了。”
轮到白晓文验人的时候,他选择了验证7号“马小姐”利昂娜的身份。
提示音:“7号成员的阵营是……亵渎阵营。”
“呼……果然!这样一来,亵渎阵营的四名成员,就全部齐了。”
不过,白晓文没有过于兴奋。他现在在考虑第二个问题,那就是自己能不能活过今晚亵渎者这一夜到底会杀谁
“在12号大魔鬼的视角中,1号淑仪是先知,11号卡美洛女王是女巫,两名威胁最大的祭司身份已经确认。他起身自爆,在白天阶段击杀了先知,然后夜间亵渎爪牙们击杀女巫,四名祭司已去其二!第二天再由身份已暴露的5号迈洛自爆……接下来只要在存活成员中寻找剩余的两名祭司逐一击杀,就可以获胜了。所以他们肯定是要杀祭司的。”
当然亵渎者的视角有一点错误,那就是对李淑仪身份的误判。在白晓文看来,李淑仪不是先知、不是女巫、不是猎手,是守卫的可能性其实很低。如果她是守卫的话,没理由跳出来把自己做成场上焦点,悄悄缩在下面,轮流守护自己和白晓文就够了。
因此,李淑仪大概率是普通信徒身份。
但是,亵渎阵营对于李淑仪身份的误判并不重要。
因为亵渎者们已经是“老鼠拎刀找猫”的状态了,要找到疑似祭司的成员击杀。参与领袖竞选的人中,出现祭司的概率当然要更高一些,所以白晓文也在亵渎者们的视线之中。
要是白晓文被杀,在没有领袖身份、没有遗言的情况下,他无法给出自己连续两夜的验人信息,那么李淑仪替他挡下大魔鬼的那一发自爆,就没有多少意义了。
这也是狼人杀中,预言家身份有时候的憋屈之处,明明在夜里验到了隐藏的狼,但就是被明狼的连环自爆闷死了验人信息……
当然了,白晓文就算被杀,也不意味着守护阵营会输,正相反,守护阵营还有相当大的赢面。
因为白晓文在第一天的发言中,已经点出了4号和7号可能是亵渎者。再加上李淑仪的先知身份得到众人承认(被大魔鬼自爆击杀),之前攻击过李淑仪的4号、7号当然在众人的视角中是身份偏低的。
只要守护阵营有两三个明白人能引领局势,依次处决掉这两人还是没问题的。
只是,白晓文还是不希望把命运交付在其他人手上。
就在白晓文思绪转动的时候,潜影迷宫主人,也就是本场游戏的“上帝”提示音再次响起:
“第三日,开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