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7章措手不及(1/2)
看来估计是名字有所不同,最好是派人寻找一下,看能不能找出来。
明日先传个画师过来,把图样画出来,再按图索骥吧。
刘志绞尽脑汁,把自己能回忆起来的东西几乎一一筛选了个遍。
心中十分懊恼,为何当年没好好学习,要是自己是个工科高材生,如今想必没这么为难吧。
当晚,疲惫不堪的刘志直接宿在了中德殿,召开非常规朝会的命令,已经连夜传达下去了,明日还得早起上朝呢。
第二日上朝,刘志首先宣布了公孙举伏诛的好消息,众臣听了也都喜气洋洋。
要知道,如此规模的叛乱,能够在短短数月之内弹压下去,实属罕见了。
上一次江淮大乱,断断续续打了三年,劳民伤财不说,还对江淮的民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。
直到如今那边也没有缓过气来,不复天下粮仓的盛况。
照例又是一番歌功颂德,只是这次差不多清一色地拍刘志的马屁,夸他运筹帷幄,英明神武。
接下来,黄琼很自觉地提出整顿兵灾地区的吏治,毕竟有董班大军被沛县县令出卖的事实在,谁也说不准有多少地方官吏与匪徒暗中勾结。
何况经过了赵戒之乱,公卿们都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,所以这个提议没受到任何阻碍,直接全员赞成。
问题是,派谁去查,怎么查
地方与朝廷息息相关,各个世家都有人在地方任职,谁也不愿意自家出事。
东汉朝廷的监察制度比较复杂,秉承了西汉时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,而且有所加强。
其一便是御史台,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府,掌监察,秩千石。下设治书侍御史二人,掌解释法律条文。
侍御史十五人,掌尚书台组织示意图察举官吏违法,接受公卿、郡吏奏事。
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、祀庙、封王侯、拜将相等大典时,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,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。
其二便是司隶校尉,司隶校尉既是京官,又是地方官,兼领一州事,秩比二千石。
设从事史十二人,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。参与议论朝政时,位在九卿之上,朝贺时,处于公卿之下。
监察权之大,“无所不纠,唯不察三公。”
其三为州刺史,除司隶校尉辖区之外,全国十二州刺史,每年八月巡行所属郡国,检阅刑狱情况,考察长吏政绩。
年终奏于皇帝,刺史的属官与司隶校尉略同。
而刘志如今又在此基础上,另设龙麟卫,对百官也有监察之权。
说实话,刘志本人对汉代的监察制度十分不赞成,御史台与司隶校尉职权重合,地方刺史权力过大。
而且几个监察部门之间分工不明,行事十分混乱,地方监察官员以小监大,极其容易引发舞弊行为。
后世将监察权力集中到御史台,并形成单一制度的方法,反而更清晰明了。
众臣就委派监察人选吵得不亦乐乎,都想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派系。
刘志默默听了半晌,脸色越来越严峻,不如就趁今日试探一下,这些人对自己的改革,到底能接受到什么程度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