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8章 复国(1/2)
契丹的内部争斗看来不会因为李璟北上就会停止,如果是在以前,他巴不得契丹人斗的再狠一点。如今契丹崛起迅速,已经让渤海国中的有识之事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。要是契丹人自己打起来,这无疑是件好事。可是现在,相比于契丹,唐军进入辽东,且迅猛北上,却更让渤海上下感到忧心忡忡。这次渤海国派他前来,并不只单单是因为公主被掳一事,那只是一个引线。真正触动他们的,还是唐朝的势大。
特别是唐朝新皇帝即位以来,击败了南诏国,剿灭了沙陀族,又剿灭了起义的草军。眼下李璟挂着安东大都护府大都护的官职,率着大军入辽北上,这不由让所有人担心。唐朝退出辽东百年后,在西南疆和西北疆都无忧之后,开始要重新向东北用兵了。一旦唐军真的要如隋炀帝和唐太宗那样全力进军辽东,所有的东北的部族都不得安宁。
唯一的对策,便是早早联手把唐军赶回去。
要对付唐军,光渤海国是不可能的,必须把契丹人拉上战车。
“唐朝如果真正北上占领辽东,想必我们百年的安宁就将在复存在,这可不光光是对我们渤海的威胁,也同样是对契丹的威胁。当今情况,我们唯有联起手来,才能维持现在的局面。”
“契丹人从无畏惧!”耶律岩木粗直的说,“当初我们不曾怕过大唐,现在也不会怕!”
“我们高句丽人也绝不会害怕唐军!”一个粗豪的声音在后面响起。大玮瑎转身看去,只见一队骑士从身后的城中鱼贯而出。这些骑士是从扶余城南面入城。然后直接穿城而过。在西门出来。
当先一人骑着一匹黑色的大马。马上一名身材高大魁梧的四十许中年人缓缓而来。他穿着一件镶钉牛皮铠甲,头上戴着一顶狼头盔,背上插着一把双手双刃战斧,腰间还挂了一把大弯刀,两条腿上绑着胫甲,上面还各绑着一把短匕首。他的手上,还握着一支又黑又粗的狼牙铁棒。全身的各式狰狞武器,配上他那如钢针一般竖立的乱糟糟络腮胡须。还有那头结成长鞭的头发,整个人显得粗豪无比。
大玮瑎一眼就认出来了,这位官拜渤海国右平章政事,左熊卫大将军、辽城州都督府都督高德贵,与积利州都督高德新属于堂兄弟。不过两兄弟虽然都担任都督之职,不过积利州只是当初唐灭高句丽后设置的安东四十二州之一,如今四十二州只有十四州。
而辽城州却是大唐设立的安东都护府九大都督府之一,他的地盘辽城州,治所辽城,便是辽河东岸第一大城辽东都。隋炀帝时几十万大军都攻不下的坚城。
九都督府加十四州。都在这二三十年内,重被高句丽贵族们控制。
除了建安州都督府与安市州被契丹连剌部占领。积利州为李璟夺取,剩下的八都督府加十二州,都还处于高句丽人的控制之中。
新城州都督府、辽城州都督府、哥勿州都督府、卫乐州都督府、舍利州都督府、居素州都督府、越喜州都督府、去旦州都督府
南苏州、盖牟州、大那州、仓岩州、磨米州、积利州、黎山州、延津州、木底州、诸北州、识利州、拂涅州、拜汉州十二州。
这些都是名为渤海臣子,早已经拥兵自重,割据自立了。这些高句丽贵族们早抱团一起,渤海国当初也想过征讨他们,但一有动静,这些人就联结起来对抗渤海朝廷,最后,便成了如同大唐河北三藩一般的存在。
高德新原本一直是辽东各镇的执牛耳者,不过眼下,占据地盘更大,出身同样为王室之后的高德贵,已经取代了高德新,成为了二十镇的新首领。
这位才刚刚四十,正是年富力壮之时的高句丽王室之后,选择了由一位女子为他掌旗。虽然那个女子穿着一身皮甲,脸上还法力无边个面具,可众人依然能一眼看出这是个年青的女人。虽然这个女人身高六尺余,腰佩长剑,手臂和腰肢匀称而显得有力,但依然让在场的人有些惊讶。
“高大将军!”耶律释鲁的问候很是简洁。事实上,他对这个外表看似粗鲁的男子却很是忌惮。正因为高德贵镇守辽东城,因此自扶余以南的辽河东岸诸地,契丹人一直无法占有。最后还是先占据了辽东之地,然后沿着海岸,在辽河的入海口进入了辽河以东的下游之地,占据了辽东半岛的西北部的建安州和安市州。
“要是叫我高句丽王,我会更加高兴的。哎呀,耶律兄,怎么的有段日子没见,你们三兄弟居然开始擦脂抹粉起来了”
耶律释鲁三兄弟脸色有些难看,他们最近和中原的商人们大肆交易,开始也享受起中原贵族们的生活。却没想到,这些高句丽人一来,就说出这样难听的话来。
“这里有一位渤海国王子,什么时候又来了个高句丽王高句丽王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被唐朝灭了,小高句丽王也在三十年前退位了。”耶律岩木反唇相讥。
哥勿州都督渊文一边开口道:“高句丽人应当有自己的王,高都督本就是高句丽王室之后,如今更是身为辽城州都督,为我等高句丽之首领,自然可以称王。”
耶律释鲁觉得很有趣,他们契丹迭剌部和痕德可汗正起争端,这里渤海国下的高句丽人居然又闹起了自立为王。“三十年前你们的小高句丽才被渤海国灭掉,你们现在又要称王,不怕渤海国再灭你们一次吗”
大玮瑎适时插话,“眼下谈这些还太早,如果不能将唐军赶回海那边。我们谁都没有好结果。首当其冲的。就是高句丽人。”
高德贵却不肯松口。“辽东之地世代属于高句丽族,否认这点的人都将成为高句丽人的敌人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